的。是需要朝廷给钱才能维持运营下去的。里面的每个工匠,拿的都是官俸。这样的职位,就跟军户似的,一代一代的可以往下承袭。就跟接班制度似的,如此造成的结果就是,织造局一代一代下来,成了一个利益的固化体。
别人看的兴致高昂,林雨桐和四爷一行看下来,心里却沉甸甸。连乾隆的阅兵都没去看。
从京城出来的时候,是正月十三,天寒地冻的。可等回到京城的时候,已经是五月了。天气开始热了。这一晃悠就是小半年。
再回到庄子上,林雨桐都有点不认识了。拐进只通往庄子的路,就能看见一大片建筑。这便是书院。林雨桐和四爷的住处,也圈在了书院之中。原来的校舍明显的是改过的,能作为客房用,不会再作为校舍了。
这校舍还没有完全建造,不过剩下的都是细枝末节的东西。红墙黄瓦飞檐高脊,说实话,这像是一个宫殿群。
永璜一边将人往里面迎一边介绍,“如今只完成了规划里的十分之一。暂时能用,也够用。如今围墙都隔起来,后面在陆续建造,每年可用屋舍都会有所增加。那个是藏书楼,下个月就能完工……树木是从山上移栽的,不是什么名贵品种。花卉也多易活的刺玫野菊,并不抛费很多。”
四爷难得的夸了一句,“不错。”
这小半年,肯定是一天都没闲着。
刚回来的乾隆兴致勃勃的也过来参观了,夸了永璜和弘曕几句,兴致来了,他大笔一挥,“皇阿玛,这书院就叫皇家书院,如何?”
林雨桐:“……”宣纸上这四个字已经落下了,还能说什么呢?
再想想,虽然皇家书院这名字直白了些吧,可却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足够的吸引人。再想想,国外的好些大学还叫什么皇家什么什么学院呢,那又如何呢?这名字要是能保留很多年,再过几百年,但愿它也能是一所世界级的名校。
因此,谁都没有在这上面跟他争执。
乾隆一高兴,不仅连夜叫人给将巨大的匾额送来了,更是下了一道旨意,为了提高这个书院的档次,人家说了,不论是皇室宗亲,还是官宦子弟,亦或是寒门出身,非优者不录。凡是在书院出身,持举荐信可候补官缺,吏部当以优先酌情安排。
这旨意一出,上下哗然。想做官要个出身多难呀?科举又何止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且是三年一次。真觉得一半都是在拼运道。
可只要能去书院,显然就是一脚迈入了仕途。这总比考科举容易多了吧。
别说寒门子弟有那读书没出头的心热,便是八旗子弟,皇室宗亲里,也总有没门路没途径,又实在看不到前程的,想过来试试。
他在上面下旨意的时候很爽气,却不想想,书院是只有教舍就成了吗?先生从哪里来呢?
翰林院的大儒不少,但是那些是四爷需要的人吗?
乾隆过来的时候讪讪的,这个月宫里刚刚添了十阿哥,他心里畅快,这不是多喝了几杯酒,当时有些醉意上头。再者,他也确实是想拍拍这边的马屁,南巡一路,他观察了皇阿玛一路,对皇阿玛的有些想法,他心里多少有数。虽然从心里来说,觉得有些想法天真了些,但是……在小范围内叫皇阿玛去折腾,将一切都控制再可控的范围内,他觉得没什么不能纵着来的。
没想到这个旨意一下,好似拍的有点急切。他也大方的很,“皇阿玛,朝中这么多官员,从上到下,只要您瞧上的,儿子给您调过来。”
能当官的,做不了学问。要你那些人干什么?
可乾隆怎么也没想到,他阿玛找到的第一个先生,这么出人意料。
距离庄子有个几十里的一处石场,一群瘦骨嶙峋短葛挂在身上的汉子嘿呦嘿呦的抬着石碑。灼热的太阳挂在头上,汗滴顺着脸颊往下流,砸在石板上。这是一处雕刻石碑、石狮子,一切石头摆件的石场。
马车缓缓过来,管事就笑着迎出去,以为来了大买主。
却不想马车停下来,精干的车夫跳下马,就见从马上下来父子二人。一个三十岁上下颇有威仪的男子,带着个粉琢玉器的七八岁的男孩。这人一瞧,就不是小管事。他忙又恭敬了几分,“这位爷,小的是这儿的管事。您看,这脏兮兮的,大热天的,还带着位小爷。要不,您那边请,那边有树荫,凉快。”
四爷‘嗯’了一声,顺着管事所指的方向过去了。树荫下放着长桌子,桌子上一个茶壶一摞子碗。不等管事把这些收拾干净,四爷就坐下去,问说:“你这里是不是有一叫刘三哥的?”
管事愣了一下,然后点头:“对!是有个叫刘三哥的。”他朝石场的方向看了两眼,“小的这就将人给您叫来。”
四爷又‘唔’了一声,这管事利索的就跑了,是冲着边上几个在石碑上刻画的师傅去的。
刘三儿用胳膊抹了一把汗,轻轻的将颜色给涂在石碑上,才要收笔,管事过来了,压着声音喊:“三儿,有人找。”
刘三儿也不过二十许岁人,黝黑的脸庞看向管事,“谁能找我?”说着,头又低下去忙他的去了。管事朝四爷那边指了指,“你倒是看看,认识吗?”
刘三儿朝那边看过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