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现代人的思维更加开阔,文学方面肯定也有了更高的起点,但古人毕竟是开拓者,很多题材已经被他们写尽了,现代人再写也脱不出窠臼。
再者说了,能够在文史上留下大名的古人都是超出了同辈,甚至在历史的长河中竞争也没有落下风的人物!这种依靠时光岁月自然筛选出来的大才,天赋绝对是毋庸置疑的,这种超绝天赋,也足以抵消现代人的一些优势了。
许盈也不求自己一开始就能技惊四座,只求循序渐进之下能够在这一方面表现良好。至于说能不能成为一代文宗,那就要看老天爷给不给面子了...行路一百,九十九在自身,还有一步却是不由己的。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许盈一方面学习此时写文章、写诗的体例(其实这个时候很多文体尚不成熟,以诗为例,格律要求很松散,这让许盈适应起来很快)。另一方面,他也尝试着自己动手去写。
不管质量好坏,他都要求自己每天至少写一首诗,一篇文章(策论、骈文之类的体例是不定的)。
一开始写文章肯定是从仿照开始,他都拿此时大家的文章仿写。写完之后就收起来,等攒下一些就拿出来评判,觉得不堪入目的就烧掉。若有可观之处的,就留下来,作为自己进步的一个见证。
这半年多的时间,许盈攒下来文章也有几十篇了。其中大多数都能看出现在一些名家之作的影子,也是因为这个,许盈只是
自己总结文章好坏,并没有拿出去给人品评的意思。
不过这也只是暂时的,他现在写文越来越少参考名家之作了。他知道,这是文章到了另一个阶段,不管写的好不好,至少是有自己的东西了。
至于这篇《六国论》,则是他最近的作品。
他除了参考现有的名家之作,偶尔也会参考记忆里后世的名家作品写文章。这种作品他是不会收在一堆的,因为其他文章若是被人看到了,他只说启蒙之作,多有参考大家,别人见他是个小孩子也不会说什么。
但这些文章被看到,那真是解释不清!
所以许盈一般都是写完就烧掉,只有这篇《六国论》是个例外。
虽然是仿照前人文字写就,但通篇文章也有许盈自己的东西,而且当初写的时候一气呵成,通篇读来他也喜欢,觉得这是写文以来最好的一篇文章了。这样一来,他倒是有点儿舍不得烧。
就算是做个纪念,展示一番自己的进步也好。
许盈也有些纠结,这件事就放下了。只是事后他再找那篇文章又找不到了,显然是不经意间夹在了一旁的《太史公》中,他本来就是读《太史公》的时候有感而发,这才仿照《六国论》写下这篇《六国论》的。
许盈这篇《六国论》,内容其实大改了很多,毕竟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青年,读的又是师范大学历史专业,在历史上的认识绝对不是一个古人可以相比的——这并不是说大话!古人想要了解历史其实比现代人困难的多!
不要说现代人有互联网,任何内容搜索一下就能得到一个大差不差的解答。就算是没有互联网,古代的知识传播也远远比不上现代。
古代,哪怕是书香门第,研究历史的时候也只有一些官方修订的史书可供,了不起了读一些名气比较大的野史、笔记。想要更多、更冷门的书,在这个时候难度太高了!古代很多书籍的印刷数量是很少的,和现代图书根本不能比,一些书籍真的就是极少数人手里才有。
再加上没有现代意义上一般人也能接触的图书馆,查资料是个非常要命的事!
但是在现代,这些问题就简单多了。
另外,现代研究历史的学者可
比古代多多了,每年相关的学术专著不知道有多少。还有史学理念的进步,现代人对于历史的了解是可以吊打古人的。
这一点可以看古人写的,一部《水浒传》说的是北宋故事,里面的种种风土人情却全是元明时的样子。这一点,晚明成书的《金瓶梅》更明显,基本上后世学者都拿它作为研究晚明风俗民情的参考。
现代人写个什么的,除非是瞎写,但凡用点儿心的、有历史背景的作品,谁不会了解了解当时的物价、习俗、穿衣、吃饭?准不准确先不说,但至少都在尽力往上面靠!这既是因为现代人的历史普遍学的较好,真要是书里太乱来,会让读者大倒胃口。也是因为现代社会想要查资料佷容易,对于作者而言找到可供参考的史实并不费劲。
在这些基础上,对于当初的六国灭亡的认识,许盈的视角肯定要比苏辙更加科学全面。不能说苏先生就错了,只是他的论据全集中于一点——而事实上,六国亡于秦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事实上,说来好笑,许盈虽然是仿照苏先生《六国论》写下自己这篇文章,但文章的核心论点其实来自于杜牧的《阿房宫赋》。
就是那句著名的‘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正如《红楼梦》里贾探春说的那样,他们那样的大家族,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从外头杀起来一时之间是杀不死的,得自己人先自杀自灭起来,这才会真正完蛋。
六国为秦所灭,表面上是秦过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