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夏在办公室里等了一会儿, 才有病人上门。
第一个病人应该是偶然知道苏夏在这边,想着试一试也不吃亏才过来的。
病人是个二十五岁左右的女性。
走进来的时候,一直捂着左脸。
苏夏对她道了句,“你好, 请问有哪里不舒服?”
对方犹豫了一下,才慢慢的把手放下来。
这下子, 傻子一眼也能看出来她为什么要捂着脸了。
——原来, 这位女性的左脸不知道怎么了, 高高的肿了起来, 两边脸的对比特别的明显!
“医生, 我牙疼!”萧雅含糊的说出这几个字, 感觉自己的眼泪都要出来了。
老话说的好,牙疼不是病, 疼起来要人命!
以前萧雅可能还不以为意, 但是现在她真的是受够了牙疼的苦。
要说从小到大一直都有保持很好的刷牙的习惯,萧雅的问题其实并不在于蛀牙。她那一口小白牙,都能拍广告了好嘛!
萧雅牙疼, 是因为长智齿。
原本听说长智齿各种麻烦萧雅其实一点儿都不觉得。
大约高中的时候, 萧雅靠右边的两颗智齿就已经长出来了。
那个时候也是比较幸运,智齿没有长歪, 也长的还算快。虽然中间有几次口腔溃疡、牙龈肿痛什么的,也都是可以忍的。等到智齿完全长出来之后,就不疼了。
所以萧雅一直觉得长智齿也就那样!
然而事实还是教她做人了。
二十三岁那一年,她左下牙槽的那颗智齿就开始蠢蠢欲动, 整的萧雅都要抓狂了。
那智齿也不长出来,就是三天两头疼,一阵一阵的,不严重的时候啥事儿都没有。严重的时候嘴巴张开一点都疼,连吃饭都吃不了了,真的是非常影响工作和生活。
但是每次萧雅想要下定决心来医院把这牙齿给拔了的时候,吃了几天消炎降火的药之后,牙齿又突然之间不疼了。
然后萧雅就犹豫着不太想去医院了。
直到下一次牙疼再次来临……疼的不行又想去医院了,然后靠着吃药又好了。
就这样子周而复始,都快两年时间了,萧雅还在和那颗智齿纠缠着。
主要是萧雅其实很怕拔牙,总是下不了这个决心。特别是拔智齿,比拔普通的牙齿要麻烦也要吓人很多。
智齿拔除的过程虽然是在麻醉下进行的。但是想想,要先切开牙龈,将智齿暴露出来,然后用牙钻将牙冠分成几个小块,每个小块分块取出,然后再把牙根取出。
拔除以后,再进行缝合治疗。
光是想象一下那个画面,萧雅就感觉无法呼吸了。
原本还想着等左边的这颗智齿完全长出来之后说不定会不会疼了。
没想到这次特别严重,疼了快两个星期了。吃了消炎药降□□也没什么用处,依然很疼。
而且萧雅的脸也肿起来了。
萧雅今天下定决心来看牙医,说要把这颗智齿给拔了。
没想到医生一检查,说她智齿那边炎症比较严重,要等到消肿之后才能拔牙。
又给她开了新的消炎药——就是她之前吃了没有用的那一种。
萧雅取了药之后,听说这边有那个前段时间在网络上挺有名的中医苏夏坐诊,才过来看看的。
她想着西药消炎不管用,不知道中药有没有办法让她的牙齿不要再疼了。
说起来,中医里治疗牙疼确实有长的历史。
早在汉代时候,就出现了用药物补龋齿的技术。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以雄黄、葶苈,上二味,末之。取腊日猪脂溶以槐枝绵裹头四五枚,点药烙之。”
不过这补牙的方法还是危险了一点。
为什么呢?
雄黄这东西吧,化学名称是四氧化四砷。一加热,就是□□。
这个你可能没听过,它的别名就是在江湖中鼎鼎有名的——□□!
一般雄黄加热到六十度左右就会有些许的转化成□□。这要是一个掌握不好,补牙没补成,搞不准就被毒死了呢!
历朝历代也有不少有名的诗人有牙疼的毛病。
就比如杜甫、白居易,还有不少写了不少有关于“牙疼不舒服”的诗篇——当然不是这么直白的说牙疼,但是翻译过来差不多就这个意思。
最厉害的就是一个宋代的叫做李昿的诗人。
听着好像没什么名气,但是这个诗人有好几首诗传下来,还通通用了一个标题——《齿疾未平灸疮正作新诗又至奇韵难当暗忍□□强思酬和别披小简盖念》
看看这名字长的!
翻译过来,就是说:我现在牙齿疼的不行,炙疮又犯了,还要写新诗!
这个韵啊,太难写了。我这难受的都□□出声了。
最后表达了一下对对方的思念之情。
先不说诗的内容怎么样,但是光看这标题,就能明白这位诗人估计快要被牙疼和炙疮给逼疯了。
说起来,要讲起治疗口腔问题特别是牙疼的话,苏夏也是有话要说的。
古代传下来有一则华佗治牙痛要诀:“一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