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部有掌管经营兴造之重务,城池之修缮,土木之缮葺···此等皆是大事,臣以为不可随意抽调!”
“臣附议!”
房玄龄当即站了出来,劝解道:“陛下,就算是工部人手足够,恐怕也不能一时只见抽调如此多的人!”
初唐的工部,一般有四大司,工部,屯田,虞部,水部,掌管土木水利工程以及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
抽调这么多人,那是绝对不行的,这会影响到了屯田的。
所以,李世民直接要一万的工匠直接遭到了众臣的劝解。
李世民尝试的对着众人说道:“若是不行,直接将修缮等事给停了,让工部司的人全都调集过来?”
只调一个工部的下司的话,影响就变得更小了。
众人面面相觑,魏征站了出来说道:“这恐怕不妥,今日过后恐怕要下雪,定会有房屋宫殿修缮等事要处理。”
宫殿都是砖石木制的,现在正是冬季,如果下大雪就需要维护修缮,这就很需要人手。
李世民长叹一口气双手一摊:“那国院的人手应该怎么办?”
他对此也很烦,这个时候虽说不缺人,但随便招来人的话,那还得重识字开始培养,这一来二去,这耗费的时间就多了去了。
而工部的工匠相对的素质更高一点,在这就是他们强项,再加上原本高炉基地都是工匠,能够很快的融入其中。
所以从各个方面来说,工部的工匠进入国院这都是再合适不过的人了。
“科举开考在即,陛下何不借此机会招儒家的人?”褚遂良像是不经意的开口说道。
要识字的话,那为什么不找儒家的人?难道就因为理念和教派的冲突?
不了解具体情况的众人将目光汇集在了李泰的身上,找不到太多的工匠,那要找问话水平高的,那就只有儒家子弟了。
“这恐怕还是不行的。”李泰思索了几秒,踱步道。
“一来是要的人数太多,二来这考科举的人都是为了做官二来,如今让他们做工匠,恐怕他们不愿接受,恐怕会惹出不少的。
除此外,他们心高气傲不好管理,学的也是儒学,恐怕学不进科学。”
儒生科举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官,让他们去干低贱工匠干的活,这预期和现实差距太大,恐怕谁也不会愿意。
就算勉强同意了,恐怕也是心有不甘,再加上炸药等危险品,一旦出了乱子那麻烦就大了。
“朕也是这么想的。”李世民说着看向了段纶。
面对铁了心的李世民,段纶只能想了又想,面露难色说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要不从工部调集三千人工匠到国院,而其余的用士卒是否可行?”
“那工部缺少的人,众多工程怎么办?”房玄龄开口问道。
“缺少的人只能过年过完年再扩充,至于工程···只能暂时停缓,不过好在陛下并没有大兴土木。”
段纶看着李世民的脸色,问道:“不知陛下觉得此举可行么?”
先停掉一部分的工程,将人手调三千给国院,剩下的七千就就用士兵,这样一来就凑足了一万人,而工部剩下的人等明年再继续征调。
虽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但目前来说已经是比较完美的解决方案了。
李世民并没有回答,而是环顾了一圈,朝着众人问道:“众爱卿以为此举如何?”
众人低声的窃窃私语议起来。
“三千比一万少多了,停了一些工程的建设和修缮,应该没什么太大的问题。”
“儒家的人去做工匠,确实不大现实。”
“这千里眼和日产万斤的高炉的确不能落入外人之手,派兵以防万一是应该的。”
简单的商议过后,众人觉得可以用这个折中的办法。
毕竟千里眼对军事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果而日产万斤铁的高炉是真的,那就更加的重要,所以怎么派兵保护都不为过。
“既然众爱卿无异议,那此时便定下了。”
李世民送了一口气,国院总算是正是的纳入了朝廷,自己的小金库也总算没有破产,真是可喜可贺。
魏征站了出来,朝着李世民问道:“只是陛下,这国院应当是何等地位,谁人掌管?官居几品?”
商量好了人手,那还要给相应的官位以及掌管者。
这个问题李世民也一直再思考。
在唐朝用人不拘一格,工匠也可以当官最典型的就是尉迟恭铁匠出身。
不仅工匠甚至是在外国人都可以考取功名当官,比如波斯王子—卑路斯,岛国人—阿倍仲麻吕···据说在唐朝外围做官的由三千个外国人,甚至大食人都差点当了宰相。
想到这,李世民目光看向了李泰询问着。
李泰想了想主动提议道:“本太子以为,国院的人可不给官职,只给俸禄。”
“不给官职只给俸禄,这是为何?”不仅李世民不解,连众臣也很不解,为什么这么干?
“一来,没有官位便没有高低,更能团结不会挖空心思整日想着升迁,二来,科研需要耗费大量的心神,根本无暇做官顾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