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琉璃税(1 / 2)

李世民一声咳嗽,打断了众臣的思考:“众爱卿,若有意见请尽情发言。”

魏征率先发言到:“臣以为教授统计给文武百官,在朝廷可以在六部设立一个下部,在各府道可以同样设立。

各个府道的统计数据定时上交给朝廷,朝廷经过核实在根据数据进行分析。

便可以得出国策的利弊,人才的贤庸。”

在每个地方都设立统计局,将数据交到长安,核实之后在交给李世民,即使是现在也是差不多的食用方法。

众人都点了点头。

但褚遂良立马了出来反驳到。

“此举看似美好,但是每个地方的都设,此举十分耗费国力,这是其一。

其二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物产粮产等等皆有不同,如何有一个标准呢?

除此外,再加上那地方官员的为人处世,办事风格解释皆有不同,光凭借数据来评判这未免太过无情。”

一个小小的统计图看似对地方的影响没什么,不过是统计一下数据考核一下官员。

但实际上并不是。

想想看,就算是要造反,那就需要囤积大量的钱粮盐铁,兵马武器。

一旦囤积大量的钱粮盐铁,和马匹那本地的物资价格很快就会上涨。

同时大量的征兵,会丧失大量的农民,这些人口得让它会莫名其妙的消失,田地,税收,一系列的全都会受到影响。

如果数据都被掌握的死死的,统计图就会忠实的记录下这一切的变化。

这意味着那岂不是还没来得及造反,自己的实力就已经全都暴露。

没有谁希望自己的实力被摆在李世民的眼前,吏部有一套自己的升迁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

而统计部一出来就明显影响到了吏部的权力,两者结合起来褚遂良自然是反对的。

众人想明白了著遂良的原因,不过褚遂良话里话外虽然都在拒绝,但是却很有道理。

大唐国土面积很大,设立多少是个问题,施展的形式,费用等等都是问题。

同时南北的气候环境差异很大,这就导致人口数量以及粮食产量税收等有很大的区别,评判官员的业绩很难有一个标准。

外加上每个官员的都有评判的风格和办事的风格,光用数据来评判太无情···各种问题一大堆。

“此话说的有礼。”李世民点了点头,话锋一转说道:“朕众爱卿可踊跃发言,疑问可以慢慢解决。”

“是···”褚遂良心中叹了口气,心中明白这么多的人绝对能够商议出解决办法。

房玄龄也站了出来开口说道:“臣以为可以将统计学作为官员政绩科考办法之一,更公平更直观的端正的展现各地官员的贤能。”

通常古代政绩考核分为两种。

一种是考察,每年由特定的官员考察官员的表现,这关系到升迁。

另一种是考课,这就是对官员的工作效率和年限,这关系到丢官。

两种结合完成最终的考试。

如果考察是上佳,考课也是上佳,三年得到了上上的评价,那么就可以升迁。

为了升迁,官员会不择手段的得到上上的评价。

《封氏闻见录》记载,武则天如意年,要选一批官员。

名单上有一个姓王和方的官员,听从业内人的教导,将自己的名字各自去掉一笔,改成了姓丁和姓士,准备升迁之后改回来。

因为这两个姓,非常的稀少和简洁,在名单上非常的显眼。

但没想到一眼就被看穿了,升迁之路就断了。

一个名字都会影响升迁,更别说收受贿赂之类的了,所以在考核官员的政绩方面,用上统计学会会变得更加的公正,公平一些。

听到房玄龄这么说,褚遂良脸色顿时就黑了,这分明是在打脸。

“不错,房爱卿此言说的有理有据。”李世民笑着赞叹道。

而长孙无忌也开口道:“老臣以为可以将统计学此门学问加入《算经》,纳入科考的范围。”

纳入科考?

众人齐抬头看向眼神在长孙无忌和李世民之间游离。

毕竟统计学可是科学,而现在科考的主流是儒学。

他们怀疑李世民和长孙无忌串通好了,借题发挥将科学也纳入考试的范围之中。

如果是这样,那一夜之间就会多出无数学习科学弟子了。

一瞬间李世民就有些心动了,同时也清楚的意识到了两者之间的教义冲突,这很可能引起更大的麻烦甚至是冲突。

一时间,李世民有些拿捏不定,目光看向了李泰。

李泰在所有人的目光中开口道。

“如论是六部再设下部,还是用来考核官员,又或者是加入科考···从道理上来说,皆是说的通的。

只是统计学作为数学中的一门新学,会有自己的利弊,比如不近人情···等等。

而且作为新学,大部分实行的人都不懂,也不知道如何实行,其中问题诸多。

本太子以为可以循序渐进,先找一个地方成立一个小部然后再人实行。

将他们实行中遇到的困难,解决方法以及经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