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那么多的铺垫,终于到了工作的时候了。前面的主角几乎都是我一个人,还有家庭。工作之后,会有一些改变了,要给一些同事更多上镜的机会,有几个同事非常有特点,给了我极大的影响。 说实话,按照一般人的评判标准,我的职业生涯并不成功,因为在钱和地位这两个最重要的方面,没什么成就。但是一路走来,我走过了很多地方,积累了很多见识,算是另一种收获,有多少价值,看完之后,各人自有评判。 回头再看,要想获得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除开运气因素以外,有几个点,挺关键的。第一个就是要通过深耕领域,建立职业护城河。这也是网上的高考指南主播们特别关注的一个点,就像他们常说的,法学是个好专业,就是因为这是一个有职业壁垒的行业,这个行业有个律师资格证卡着,想从业,没有证是不行的。类似的还有早些年非常火的,房地产行业的建造师证,财务行业的会计师资格证,金融行业的经纪人证等等。而我自己的机会,法律行业的壁垒,已经被我自己放弃掉了,虽然有无奈的客观因素在。后面几期就能看见原因在哪里。 第二个,就是坚持到底,与企业共同成长。这是很多人实现职业生涯成功的另一个机会。有一阵子,自媒体很喜欢拿网店平台的前台来举例,对不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在企业创业早期,做行政前台的美女,因为一直坚定跟随,后来随着企业发展壮大,也成长为一方诸侯,这是很好的例子。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企业不会发展到那么大的程度,但只要能跟随企业一起发展,多多少少,也是能得到很多好处的,有发展肯定比没发展要好。很可惜,这一条我也靠不上。我供职的企业,能够成长起来的,回头看看,好像几乎没有。仔细想想,其实这是一种必然。 这是我求职的方向所决定的。 从大的环境来看,2000年到2020年之间,能够成长起来的企业有哪些?2000年到2010年之间,成长起来的企业,大部分都是乡镇企业,城乡结合部的制造型企业,对不对?早期的这些制造型企业,胆子大的老板抓住了市场开放、物资紧缺的机会,扩建厂房,提高生产规模,成长起来一大批,而市中心的制造型企业,要么就搬家,要么就收缩,市中心的企业大部分都转型成为服务业。我的职业生涯早期也是在这些制造型企业做的,因为那时候大城市周边还有些制造型企业。但是2010年之后,在大城市的这些制造型企业要么搬家很远,要么碰到发展的天花板,成长机会有限。还有很多制造型企业层次不高,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被淘汰了。 2010年之后,就轮到市区服务业的扩张了。但是这十年里,真正做大的,还是互联网服务型企业,传统服务型企业也不是做不大,但是会有一个极限。做大到互联网企业那种程度的不多,嗯,甚至说几乎没有,所以更不容易被我碰上了。因为我的专业缺乏互联网基因,所以没什么机会进入互联网企业,倒是在职业生涯的末期,进过一个互联网企业,不过那加班风格,对于四十岁的我而言实在是有点绷不住啊,坚持了一年还是撤退了。 我的求职方向妥妥的避开了这两个最大的机会,自然就不太容易碰上高速发展的公司了。 我的求职方向有两个,一个,是绝对只在南京工作,哪怕要出差,没关系,但主基地不能离开老家,所以我没在南京以外的城市交过社保。为什么我对在南京工作这么执着呢?这是来自于我从小就秉持的一个观点:货离乡贵,人离乡贱。这句话是我的婆婆告诉我的,我觉得她老人家说的忒有道理,所以就一直以这句话为指导思想,指导我的职业生涯。也正是因为这个思想,间接带来了我职业生涯的第二个方向。 第二个方向就是,我找工作不挑行业,所以完全没有积累。我几乎没有在同一个行业干过两家公司,因为我不喜欢离开家乡,但是家乡又很小,只是一个城市而已,一个城市里未必会有多少家同行,而且同行抬头不见低头见,想在一个城市的同行里跳槽,跳来跳去,不现实。所以,我全部都是进入全新的领域,哪怕去干理科生的活,从头学起,没关系,但是我干过的行业就不会再去。 为什么我挺忌讳在同一个城市跳槽到同行去?因为我还是挺在意自己的名声的,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我想离开的时候给旧老板一个好印象。同城市,同行业跳槽,很容易惹是非。一来同行业彼此了解,旧老板会觉得我利用他的资源卖钱,二来也不想让同行业的新老板看扁。很多老板没啥道德,他们从同行那里挖来一个人,把相关资源骗骗,资源骗到手,就把人裁了,虽然这种老板不多,但是肯定有。 这也是为什么我辞职之后,有三个老板都联系我,试图把我再拉回去,因为我名声还是不错的,从不卖老主顾,比较讲义气,我这种品德在如今这种金钱至上的社会里不多见。 而且我自己对于重复旧工作也没兴趣,一个行业,一旦被我看穿,我就会小看他:什么破行业,就那样,一点技术含量没有,没意思,再也不干了。从每一个上家离职之后,我都会这么想。 其实吧,我看到的只是皮毛,真要想成功,就必须要在这些我所谓的破行业里面,甘于寂寞,忍受枯燥,看到我所看不到的东西,才有可能成功的。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