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北方一个著名的城市—滨海市。七十年代末,一个极为偏僻的乡村。 除了山区一般比较封闭的地方,人的意识也相对封闭,如同给自己套上了枷锁,让人想起了苏联那部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 饶是如此,比起那些零散的村庄,这还是中心村,大队部就在这个村里。 燥热的夏夜,狂风吹来了湿润的空气。知了的叫声也压抑了很多—让人不安的暴风雨即将到来。 “不管怎么说,这也是孩子的一个出路,你看他瘦不嘎牙的,总比泥坑里刨食强。” 老石和老婆子在油灯下一个扎着笤帚,一个缝着衣服,小声说着话。 伟大的高考刚刚开始恢复,整个方圆十里只有一个年轻的小伙还在昏暗的油灯下苦读,持续了很长时间。 父母都是成分不太好的家庭出身,在这个村庄守了半辈子,幸好还有淳朴的邻居作伴,日子一天天不咸不淡地过着,看书是孩子唯一的乐趣。 绝大多数的村民此时还没有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更没有对这个孩子有更多的关注,偶尔见到他的时候还互相打趣:“老石家的这个半大小子学得都有点迂了,能有点出息吗?” 孩子委屈地跑回家,哭鼻子,把经过一五一十告诉父母。 父亲粗糙的手摸着他的头:“一个没有知识的人,他的无知以后就会展示出来。孩子,不要把这件事看得太重。” “国家领导人都重视这件事,那可是留过洋的、打过仗的、三起三落的著名领导人,没看过报纸吗?科学的春天来了。好好考。” 顺子点点头,啃着苞米面饼子,就着咸菜,当妈的破例打了个鸡蛋汤(鸡蛋是用来换钱买油盐酱醋的),给加点营养。 七月七、八、九日,孩子带着干粮和几个煮熟的鸡蛋去几十公里外的县城参加考试。 一个普通的书包装着几本书,还有橡皮和笔,几页散乱的,发了黄的算草纸…… 那个极为普通的三天,改变了孩子的命运,打破了一湾死水…… 时间又过了一个多月,孩子的家里来了一位算得上稀客—大队书记。手里捏着一份录取通知书,眉眼之间有了少有的平等语气:“老石在家吗?出来一下。” 老石正在院子里切猪草,急忙把手擦着围裙。 “抽袋烟,书记,看我手脏的。哪阵风把你吹来了?” “恭喜啊,老石,孩子考上了,以后就是公家人了,出息了。” “哪的话,书记。以后还不知怎么样呢。” “话说假了吧,老石,你这孩子是唯一不经过我手出去的,这些年半大小子要当兵、知青返城、城里招工,我的家就没清闲过,都打破头了。” 老石含糊地笑着:“这话没错,书记辛苦了。” 书记高姿态地摆摆手:“没啥。考上了大学得迁户口,一会儿你去办一下。还有,俺家三丫头时常在我耳边念叨着你家这小子,老石,以后就等享福吧。” 老石嘿嘿地笑着:“好好,我收拾一下,马上去办。” 书记夫人有些奇怪:“这些年也没看你对谁这么客气过,除了上级领导,今天怎么这么对那成分不好的老石头这样客气?” “真是女人头发长见识短。咱们国家现在中心已经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南方听说搞了特区,咱们这听说也是计划单列市,抓经济,跟不上形势,就会被淘汰。” “我看了老石头孩子的专业—电力专业。哪个地方不用电?想一想。” “对啊。咱弟就是个收电费的,都有挺多好处的,老石头的小儿子怕是老母鸡变凤凰了?” “凤凰谈不上,进城肯定的,咱家三闺女和他同学一场,说不定……到时你去送十元钱吧。”书记的话戛然而止…… “净说半截话,你个死糟老头子,我懂。”夫人捶着书记的肩膀…… 书记跟紧国家形势的发展,也算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了…… 村里对老石家的半大小子考上大学反响不大,但书记进了老石家的门却是如一道惊雷炸响,好事的人纷纷撑不住在老石面前套着口风,希望沾上一些好的运气…… 马上就要开学了,老石好话说尽,东一家、西一家借了些钱,准备了一些行李什么的,带着儿子坐着拥挤的绿皮火车奔向充满希望的学院…… 外面的世界打开怀抱迎接着这个还有些懵懂的少年,整个中国已经感受到了世界飞速的发展,这个少年正逢其时,一下子融入到时代潮流的海洋……
第一章 悄无声息的录取通知书(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