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推广简体字(1 / 2)

队列训练还好,这些都是从军中招的精锐之士,对列阵还是懂的,至少左、右还是分的清。

向左转,向右转,向后转。这个还是很容易,正步走多练练也行。

但到了晚上识字的时候,这就麻烦了。孙诚花大价钱从京中找来的一些私塾老师,让他们去教士兵识字。

结果是那些士兵教了十多天,考试之后,竟没有多少人合格。

读书大家都知道是自小就读才好,年龄一大记忆力就会下降。

这些士兵知道读书是好事,这也是侯爷给他们的福利。认识字以后,回到村里探亲,

你只要说一声我识字,那娶的老婆就要比别人老婆胸大一点,屁股也大一点,能好生养一点。

但毕竟年纪大了,这些字可是真难学啊!弄的他们是宁可跑个五公里,也不愿上课识字。

孙诚通过考察,知道了士兵为什么认字这么慢。

一是,繁体字形太复杂,小时候还好,记忆力强,年纪一大,这字可不是一般的难学。

二是,教材晦涩难懂,都是圣人微言大义,上面老师念了一大通,下面士兵是一脸茫然。

三是,文具方面,要学识字,你总要有笔墨纸砚,这个可是要花不少钱的。

你不㝍字,就想把这个字记下,是很困难的,读十遍不如写一遍这个道理谁都懂。

可笔墨纸砚太贵,要让这些士兵能快速认字,那可是要花费大笔军费。

可这是军队,又不是私塾,你花大笔的钱教士兵读书,却花少量的钱让士兵训练,这到哪里也说不过去,不是等着让人弹劾吗?

针对以上三个方面,孙诚马上找到了解决办法,这些办法都是现成的。

文字复杂,孙诚想到了中国文字的进化史,文字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大篆小篆,隶书, 楷书,最后到简化字,文字是越来越简单。

那是不是可以把简化字拿出来,方便那些士兵的学习。

其实学习了简化字也不妨碍读懂繁体字,简化字也是在繁体字的基础上简化的,他们之间还是有联系的。

就是你认不得这个繁体字,但通过上下文,猜也能猜出这个字是什么。

还有教材晦涩难懂,那就把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拿出来。这个是小孩子启蒙读物,识字的最佳教材。

最后就是笔墨纸砚了,这也好办,识字要毛笔干什么,要砚台干什么?要墨锭干什么?这三样东西都可以用一样代替,那就是铅笔。

这个玩意儿才多少钱?两块木头夹着一根铅笔芯,铅笔芯是用石墨加黏土制成的,这玩意儿才多少钱?你就是一天写一支铅笔,军队也供的起。

还有纸,这也好办。要什么宣纸?一律用稻草制的草纸,便宜量大。

至于好不好写?你管那个干嘛?你还想当书法家呀?能写字就行。

反正只是让士兵识字就行了,又不是让他们举孝廉去当官。

敲定之后,马上让孙氏商行制造铅笔,草纸,印刷教材。

当然,顺便还要申请专利,孙诚可不愿意让别人占了便宜。这些要是传开了,收入也是很可观的。

几天后,第一批文具送到了霸上军营。请来的私塾老师看到教材,顿时懵逼了。

教材中有许多字,他们好像认得,又好像不认得,他们可都是老师呀!不识字,怎么给学生上课。

孙诚拿出了文章的繁体、简化字对照表,与他们细细解说。

他们明白后,对教材内容非常满意,三字文,百家姓,千字文这三篇文章是启蒙的最佳书籍,他们是连声称赞。

但对简化字,铅笔却是认为不妥。他们认为,简化字,有损字的艺术美和规律性,不利于文化传承。铅笔也不适合夏族人的书写习惯。

他们拒绝用这个上课,激进的还将孙诚的简体字告上了礼部。

这下,礼部也炸了,启蒙读物他们认可,也认为对儿童开智有帮助。

但对这简化字,铅笔却是大为不满,特别是简化字,这是干什么,这简直是要挖夏族文化的祖坟。

一时间,礼部,太学,还有翰林院,当然还要加上都察院,同时上书弹劾,禁止简体字,铅笔传播。

甚至还耸人听闻的说,要是推广简体字,将文化断绝,国将不国。

其余的大臣对启蒙读物都能认可,这对儿童启蒙有好处,但对简体字他们也有些不满。

其实反对的人分两种,有的人是对简体字因简害义,有损文化传承而反对。

有的人却不是这个意思,他们知道简体字虽然对文化传承不利,但对文化推广却是有利的。

但这简体字、铅笔,启蒙读物推广开来,读书的门槛会越来越低,读书人也会越来越多,那就损害了他们这些传统读书人的利益。

以后收税、收租怎么办?大家都认识字了,想在其中上下其手就不容易了,那些文盲也不会用崇拜的眼神看着他们了。

宁王又头疼了,心想,孤只想试试那小子能不能练兵,结果弄成这样,几乎满朝群臣都反对。

孤是让你来练兵的,不是让你来文化改革的,上次对孤说改革要循序渐进,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