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书恩得知罗钟竟是高闻远的外甥,突然想到了同样败在他手下的程延升,震惊之余,又问道:“那程延升也是高大人的亲戚?”
秦定方摇头道:“那倒不是。当初在比试时,高大人的确是想选你来着,他家里人眼看有败给你的迹象,中途给大人送去了一张银票。”
忽尔又朝四周谨慎的望了望,低声说:“这些我也是听来的,你可别到处说是我说的。”
夏书恩初来乍到,听信了高闻远对他的承诺。
倘若他当初技不如人,监门卫一职拱手相让也就罢了。
可现在毫无工功夫底子的人竟也能担任武职,仅仅只是因为他在兵部有一个亲戚。
先是安排不合理的差事,而后对军队中有人做手脚采取视而不见,到最后才得知,“栽培”只是个说辞,任人唯亲才是最终目的。
那一刻,他对高闻远的所作所为愤懑至极,他不顾秦定方的劝阻,冲到高闻远面前,本打算质问他将自己与罗钟调换职位一事。
但当他再次见到高闻远时,只觉这张道貌岸然的面孔令人作呕,将心中之言都压了下去,直接告之,他立刻就要刺去书令史。
高闻远见他满脸怒容,见了自己,既不行礼,亦不说明辞去差事的缘由,同样也是怫然不悦,沉脸说道:“你来兵部也快一年的时间了,连这点规矩都不懂吗?”
夏书恩冷笑道:“规矩?什么规矩?无论是有人花钱买官,还是依仗朝中有人撑腰,最后还不都是大人说了算?枉我费尽心力,一心报国,却被你们这帮害群之马,唯利是图的小人所累!书令史也好,监门卫也罢,大人日后想栽培谁就去栽培谁,我夏书恩从此再不奉陪!”
夏书恩欲拂袖而去,却被高闻远喝止道:“好啊,既然你什么都知道了,我不妨再劝你一回,你今天出了我兵部这扇门,日后再想去别的大人那某个一官半职,也只能是痴心妄想了!”
夏书恩只觉好笑,“官场如此这般贪赃枉法,勾心斗角,我夏某已心灰意冷,今后更无意在官场谋职,大人实在多虑了!”
就这样,夏书恩头也不回的离开了兵部,从此归隐山林,不问世事。
一晃眼便过去了三年,今日旧事重提,往事历历在目,种种过往犹如发生在昨日。
高闻远为人狡诈自不必说,夏书恩忽然想起他的外甥罗钟,行事做派竟与高池并无两样。
他曾亲眼看到过罗钟在街上对手无缚鸡之力的男子拳打脚踢,极尽侮辱。
虽然不知两人有何过节,但以多欺少,仗势欺人在任何时候都是被人所不齿。
薛天辰本就对高闻远心生厌恶,本性又嫉恶如仇,听完夏书恩的经历不由得切齿,“这个高闻远背地里究竟还做了多少丧良缺德的事?胜仗不是他打的,功劳却是他的,就连一个小小的监门卫他也要占尽便宜,亏得皇上还对他信任有加。”
颜溪月虽听他提起过他在兵部任差的事,毕竟不知内中究竟,这份赤子之心终被亏负的经历虽不是人人都能体会,却也叫人闻之心伤。
她刚想出言安慰,夏书恩却向她投来安之若素的神色。
尽管曹丞相与夏书恩是初次见面,却对他所说的经历深信不疑。
结合赵同类似的经历来看,他是周远槐的旧将,自从神策军交给高闻远后,他却被贬为军长。
从这一点就能看出高闻远为人心胸狭隘,嫉贤妒能,刚愎自用。
曹丞相看到颜溪月,忽然想起薛天辰曾向他提到的颜如令雨途救人、而后拿到一封机密信件来到长安寻找何寄川、最后伤重去世的事来。
便问她是否带来了颜如令的遗书,担心她多想,又补充说:“令堂的去世,实属令人痛心,只因遗书中提到了赵同和周将军,此案也涉及到周将军的死因,亦与夏书恩的案情有一定的关联,所以希望颜姑娘可否将遗书借老夫一看,以做审案之用,希望颜姑娘别介怀。”
颜溪月来到长安的目的就是为了调查父亲的死因,此事又与夏书恩有牵连,她自是愿意配合丞相的调查,于是将一直贴身携带的那封遗书交给丞相。
遗书上除了颜如令对家人的交代之话,与颜溪月说的内容差别不大,也就是说,颜如令也仅仅知道这封信关系到周将军的死因。
曹丞相心想,倘若当年赵同及时收到这封信,或许周远槐就不会离奇去世。
可信中又提及何寄川说此事同时又关系到大燕国运,这句话更是重点,莫非是暗示朝中有人私通敌国,与眼下的这桩案子有关?
颜溪月见曹丞相潜心思索,半晌无言,便问道:“丞相大人,这封信可否作为本案的证据?”
曹丞相回过神,轻叹一声:“这封信涉及关键内容不多,仅仅只是没有提到赵同与夏书恩有关联罢了,若以此作为两人不相识的证据恐怕还有些牵强,不过程寅在赵同的家中搜出了他们互相联系的书信,这就需要夏书恩明日在公堂上辨认字迹了。”
说起审案,颜溪月和夏书恩还不知是谁来担任主审。
薛天辰一派脑门,忙道:“我差点忘记告诉你们,这次是刑部尚书冯大人担任主审,姓高的是副审,不过丞相作为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