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离在短时间内经历了连番的变故后,他再也做不回那个西北无忧无虑的小都尉了。
他在学习蛰伏也在学隐忍,这是欲成大事者的基本要求,这句话是魏开山以前喝醉后经常挂在嘴边的,陆离现在已经懂了一些。
经历了秦寒的小插曲之后,陆离心中的不安又加重了几分,他明白自己的手里掌握的财富在这些名门望族的权贵面前,瞬息之间就能灰飞烟灭。
帝都的生活忙忙碌碌,时间很快来到了五月,楚汉帝国终于迎来了它的第一次科举。
帝国底层百姓得知这个消息后纷纷走上街头,一时间举国沸腾,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此时的盛况已经比得上过年了。
过年期间天武帝驾崩举国哀悼,百姓被朝廷压制的欢庆在这一天仿佛得到了发泄。
所有文人学子都对这次科举考试非常好奇,这毕竟是开天辟地第一次,考生中人数最多的一批人就是儒生。
由于先汉王朝的四百年统治,这让罢黜百家后的儒家一枝独秀。
高祖立国后虽然恢复了百家地位,但是儒家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早已在帝国中根深蒂固,想要彻底改变朝中格局确实很难。
新帝推行科举考试之所以阻力这么大,这背后就隐隐约约能看到儒家的身影。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以前朝廷小规模选士用的几乎都是四书五经,现在的科举考试据说要重新修订章程。
自从赵广对科举选士一意孤行后,市井之间就盛传这次科举纳士要考法学,术学,兵学,礼学等等。
这些传言如果是真的,那么对于那些死记硬背四书五经儒生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其中反对科举最强烈的代表人物就是帝师朱熹,他也是现在儒家的领军人物。
朱熹对从小接受儒家教育的新帝赵广非常不满,他本以为可以凭借自己帝师的身份一举扼杀百家,让儒家重新归于正统。
可惜这一切都是先帝赵坚的算计,天武帝之所以让朱熹担任帝师,一来是为了麻痹众多儒家势力,二来也是为了让儿子更好的了解儒家。
天武帝在位二十多年,早已经看出了独尊儒术的弊端,先汉王朝之所以罢黜百家那只是迫不得已。
先汉王朝时期朝局动乱,再加上太后垂帘听政,这使得皇权不稳。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无奈之下选择了董仲舒的提议来巩固王权。
初期效果确实很明显,短时间内就让先汉帝国进入到了高速发展时期,帝国军队更是空前强大。
但是历经后人多次改动扭曲儒家理念,这让儒生逐渐形成了眼高手低的习惯,更甚者都敢提出半本论语治天言论,一个偌大的帝国岂能是一家一派能治理好的。
在这四百多年的时间里儒家逐渐给社会分出了阶级,主要表在士农工商的分级。
儒家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还提出诸多谬论,例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见儒家已经腐朽到了必须推倒重建的地步了。
如此种种这才让楚汉帝国刚立国就下定决心改革,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儒家门生遍布各地,数量更是无法想象,纵是高祖雄才伟略,可惜推行科举变法的举措依然处处受挫。
历经多任皇帝的铺垫后这才有了新帝赵广壮举,科举纳士利国利民,削弱儒家的统治格局更是能使国富民强,损一家之利还天下一个长治久安,无论换做哪个统治者都会这样做的。
陆离这些天有事没事就喜欢去皇宫门前的茶楼看热闹,今天是科举放榜的日子,无数的儒生在大儒的组织领导下来到皇宫静坐。
有比较激进的儒生甚至会磕头磕的头破血流,经常能看到有人被抬走,对于这些沽名钓誉的儒生陆离没有一点好感。
陆离对现在的儒生可以说是深恶痛绝,他在西北从军这十几年里不知道有多少次都想提刀杀了这些儒生监军。
这些儒生监军满口的仁义道德,动不动就是圣人言,真到了沙场搏命的时候躲的比谁都快,舍生取义的事边军干,有功劳他们领,克扣军饷挑唆是非这些事才是他们拿手的。
皇榜前人山人海喧闹异常,只是用来维持秩序的禁军就来了两个营的人马,负责帝国秩序的蛛网也出了不少人手隐藏在考生之中。
考生当中人数最多的还是儒生,毕竟历经了几百年的一家独大,其他学派虽然在楚汉帝国有所恢复,但是在数量上还是远远不及儒家的。
很多落榜的儒生把责任都推给了这次朝廷的新政,他们聚在皇榜起大放厥词,当然也有考生力挺新政的,双方舌枪唇战不过瘾,还有人为此大打出手,这让围观的百姓也算看了一场大热闹。
人就是这样,无论什么事失败了以后都喜欢把责任推出去,很少有人很从自身找原因。
这些熟读圣贤书的落榜考生词藻文章都是不错的,但是他们也只会这些虚的东西,他们已经忘了儒家初心。
儒家也是有君子六艺的礼、乐、射、御、书、数,最初的儒家门生也是文武双全的,现在的儒生手不能提,肩不能挑,除了满口的之乎者也,再难有什么治国良策了。
儒家给世人划分等级打压商道,这让帝国多年商路不通,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