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生产资料的货币支出是中国社会购买力的三大组成部分。同时,单位货币能买到商品或者劳务的数量,又称货币购买力,是购买力的另一层重要含义,其中在现实生活中购买力最直接和常见的就是货币购买力。
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更能说明为什么去年的10万不等于今年的10万,假设你手中有10万块钱,去年某楼盘的均价是1万元每平方米,那么你手中的钱可以买10平方米。但是到了今年,物价上涨,该小区房价每平方米上涨2千元,涨至1.2万元每平方米,这时你手里的10万只能买到8.33平方米,虽然钱的总额没变,但是购买力严重下降。也就是说你的10万块资产没有跑赢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即:现在你手里的10万元的实际购买力比去年明显减弱。从这层意义上说,去年的10万不等于今年的10万。
25.可支配收入:比一比谁更有钱
可支配收入又称“国民可支配收入”或者“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一个人在一年内实际得到的可以用于个人随意支配的那部分收入,简单地说,可支配收入就是拿到手的收入。即:工资收入中扣除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个人所得税、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名义收入后,剩余的那部分拿在自己手里可以用来自由消费或者储蓄的收入就是可支配收入。
比一比谁更有钱,就是比谁的可支配收入更高,值得注意的是,工资高的可支配收入不一定高,即不一定更有钱。举个例子,小王每月工资5000元,小赵每月工资6000元,小王每月缴纳完社保、公积金、个人所得税后的可供自由消费和储蓄的收入是4000元,而小赵每月缴纳完社保、公积金、个人所得税等后可供自由消费和储蓄的收入是3800元,这时小王的可支配收入就比小赵高,小王就是一个比小赵有钱的人。
可支配收入的计算方式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缴纳所得税—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支出。家庭总收入包括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如利息红利、房租收入等)、转移性收入(如养老金、离退休金、社会救济收入等)。
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重要的参考数据之一,在经济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甚至有时能影响到国家宏观政策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