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一川带着几十个军户从北山上下来,骡马牛车拉了十几车柴火,足够烧好几天了。
不过这么多人,住宿就成了问题。
而且这些人都是青壮男子,若都聚在卫所内,安全隐患极大。
古代常有营啸、炸营,便是军士聚集在一起,有人捣乱后,引起连锁反应。
而且有的青壮并不是单独一个人,有的携家带口,乌泱泱的一片,老婆孩子兄弟姐妹加起来足有两千多号人。
别说卫所原有的军户不愿意他们住进去,就是贾宝玉,也担心自己的安全。
这么多人万一出点问题,凭着卢剑星三人,根本保护不了他。
这时候,牛二站了出来,说道:“大人,没有材料也有办法,只需在地上刨坑,在周围垒个墙,找些树枝、麦秆盖在上面,便能御寒。”
这事北地流民常用之法,俗称“地窝子”。
贾宝玉大喜,便让牛二指挥众人搭建“地窝子”。
同时,贾宝玉还定下规矩,这些地窝子搭建要按照顺序,同时要注意排便问题。
一方面是为了干净卫生,另一方面这些人畜的粪便也是肥地的好材料。
古代就有收大粪之人,每早拉着粪车去城市,收集粪便后转卖给乡下的农户。
就算是后世2023年,农村里也有许多堆粪之用。
于是,在卫所内众人的帮助下,地窝子搭建工作热火朝天的展开,袭人、秦可卿则带领着卫所内的妇女开始大锅熬粥。
贾宝玉还命李贵从陆家镇陆三郎家里牵过来一头大肥猪,剁碎了以后,全都撒进熬粥的大锅,做了一锅没有皮蛋的猪肉粥。
大铁锅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猪肉的香气混合着白粥的香气飘了很远,搭建地窝子的百姓眼神不自觉的朝烧锅的位置看,疯狂的吞咽着口水。
卫所里的百姓分了土地,干活十分卖力气。
到了吃饭的时候,贾宝玉端着大瓷碗,跟一众卫所的军户们挤在一起,围成了个大圈子。
卢剑星和沈炼坐在他身边,牛二等人也都在列。
其中还有几个新加入的流民代表,或是头脑灵活,或是身强体壮,或是有当兵经验。
贾宝玉问道:“你们当中有谁种过红薯?”
现如今,从西洋流入进来的农作物,有玉米、红薯、土豆、番茄等等,玉米作为一种抗旱耐涝高产的作物在北地广泛种植。
不过此时的玉米产量也不高,亩产也就百来斤,不过玉米和红薯一样,山地、贫瘠的土地也能种植,不像水稻、小麦对于土地的要求高。
土豆和红薯因为产量低,所以种植的人不多。
民以食为天,贾宝玉决定农业、军事两手抓,否则光靠买粮食练军,掏空了他也练不出来。
一个流民举起了手,说道:“俺种过,这玩意不好吃,只能喂牲口。”
贾宝玉笑着说道:“不妨事,我这里有一批红薯秧苗,回头你挑两个懂行的,跟你一起,我给你划拨100亩地,专门种植红薯。对了,你叫什么名字?”
流民说道:“俺叫徐文光,山东聊城的。”
“徐文光,好名字,你家里可出过读书人?”
贾宝玉心说这名字普通老百姓可叫不出来。
徐文光叹了口气道:“我父亲是秀才,以前家境也算殷实,小民从小跟着父亲读书识字,早些年考中了聊城的童生。
只是去岁大旱,家里交不起租子,只能抛荒逃命,我和父母妻儿逃到神京,希望讨个活路。
谁知朝廷根本不救济,父母受冻挨饿生了病,没钱没药可医,上个月就死了。”
说起这件事,徐文光的眼睛是红的,却没有流出眼泪。
许是眼泪已经流干。
众人一阵唏嘘,贾宝玉打破沉寂,说道:“你放心,只要在我的治下,绝对不会发生这种事情,虽不能保证所有人丰衣足食,但是起码让大家有口饭吃,有衣服穿。”
徐文光跪在地上,说道:“多谢大人活命之恩,小人无以为报,愿肝脑涂地!”
贾宝玉连忙伸手将其扶起,笑道:“既然相遇,就是有缘,毋须多礼。”
贾宝玉此举引得众人注目。
大家都知道他是个大人物,没想到对待普通的流民也能如此礼贤下士,一时间许多人都生出了感激之情。
贾宝玉对李贵说道:“明日你再去买些耕牛、农具,以五户为一个基础单位,将这些耕牛和农具分下,同时登记造册,确定好田亩数,省的因为些许纠纷再闹矛盾。”
李贵连忙应下。
贾宝玉转头对卢剑星说道:“现在这些流民和军户,一共有丁967人,我准备将其编为一营,分为十个中队,每个中队一百人,设中队长一名,每个中队下辖两个小队,有两个小队长,统领50人,一个小队分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