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伏并不大,说是平原也无不可。
赵军的防线,就在丹水以东、太行山以西这段区域之内。
“报!”
忽然,传令兵闯了进来,大声报道:“在东方三里外、北方十里外,均发现赵军行踪,人数暂未确定,但至少以万计!”
这是斥候发现了敌军行踪,赶来汇报情况了。
商鞅连忙看向地图,在传令兵提到的地方做下标记。
“报!”
还没来得及讨论,又有传令兵赶来汇报:“南方八里外,发现赵军行踪,看旌旗,人数三万至五万之间!”
“报!”
……
一个个传令兵,像是约定好了一样,先后赶来汇报敌情。
没过多久,地图上已经密密麻麻,布满了标记。
“主公。”
商鞅丢掉手中的笔,看向秦霄,笑道:“你看赵军这阵型,像什么?”
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标记,若是用线串联起来,就像是一张大网,欲要将秦霄这支部队圈起来。
秦霄也笑了,看向商鞅,反问道:“你信吗?”
若是换成赵括,秦霄不会怀疑什么。
赵括的脑子,确实干得出这样的事来。
但廉颇……
他会明知兵力处于绝对的劣势,还要和秦霄硬拼吗?
就算这排兵布阵,看起来有些像是诱敌深入的陷阱。
但本质上,依然是硬拼。
如果不考虑其它,单单只看地图上赵军的位置,思路其实相当的明显。
以剩下的几道防线为基石,让秦军无法从中路突破。
然后再从两侧夹击,截断秦军的撤退路线。
这种思路,在正常情况下没有任何问题。
但现在,赵军刚刚经历了一场败仗,不但丢掉两道防线,还折损了至少四五万人。
赵军最多还剩下二十万兵力,秦军却有百万大军。
以一打五,还想玩主动包围?
商鞅摇头道:“廉颇用兵以稳健为先,绝不会犯下如此错误。”
“所以,你觉得廉颇到底在打什么算盘?”
秦霄看向地图,有些搞不明白:“还有,他是如何骗过我军斥候的?”
虽然看出了廉颇这一招必然是陷阱,但这两个问题,秦霄依然想不通。
廉颇的真实打算是什么?
更重要的是,他是如何骗过自己这些斥候的?
不惜代价争取了三天的时间,这三天里,他究竟做了些什么?
秦霄不会小看廉颇。
在历史上,廉颇用兵突出一个稳字,但这不代表他不会使用什么计谋。
到了廉颇这个档次,任何一名统帅,都不会缺乏各种奇谋诡计的能力。
平时不用,是没必要。
但是,一旦用出来,绝对有改变甚至是逆转战局的能力。
别看现在兵力对比是一比五,论起真正的战斗力,差距只会更大。
但若是不小心踩进廉颇的陷阱里,就算不死,也要脱一层皮。
数十上百万规模的大战,人多确实有优势,但这个优势并没有大到让人可以安枕无忧的地步。
以少胜多的例子,在历史上从来都不缺少。
秦霄绝不希望自己变成下一个“反面教材”。
“第一个问题,鞅,不知道。”
商鞅摇了摇头,又说道:“但第二个问题,鞅,似乎有些眉目。”
第二个问题,是指“廉颇如何骗过斥候”。
秦霄敢百分之百肯定,赵军的真正兵力布置,绝对不是斥候打探到的这样。
也就是说,自己派出去的斥候,完全被廉颇给骗了。
但,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的事情。
“哦?”
秦霄追问道:“快说说,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这些地方确实有赵军,否则斥候也不是瞎子,明明没有人,非要说有人。”
商鞅先说了一句,而后又立即道:“问题应当是出在人数上。斥候对赵军的兵力人数判断有误!而且误差还很大!”
“不错,理当如此!”
郭嘉点头道:“一般情况下,军中斥候判断敌人人数,绝不可能是一个个去数。通常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判断,其一,看列队阵型,从列队规模来推算。其二,看旌旗数量。其三,看营地大小。”
秦霄跟随大军行军打仗这么多年,对这方面也有所了解。
斥候侦查的时候,遇到敌军,不可能一个个去数人头,根本数不过来,只能靠目测估算一个大概。
这个估算,常见的方式就是郭嘉说的这三种。
第一种没什么好说的,若是整齐的阵列,有经验的斥候都可以大致估算出对方的数量,而且误差不会太大。
但,如果敌人没有列阵的话,就只能通过旌旗、营地来推算了。
一般的军队,对旌旗都有一定的标准,什么制式的旗帜对应什么规模的兵力,只要数一下旌旗的数量,就可以计算出敌军的人数。
营地的规模也是如此,一个兵营住多少人,都是有定数的。
当然,在特殊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