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这些年赵国连番大战,损失惨重。
虽然还能凑出五十余万大军来,但其中的主力部队所占的比例仅有五分之一出头,绝大多数都是二线,乃至凑数的杂牌部队。
而秦国,在这些年的战争中,虽然也有不小的折损,但收获却也不小,整体实力削减的并不多。
这种情况下,正面打,赵国是很难打得过秦国的,只能稳扎稳打,以防御为主。
赵国毕竟以逸待劳,秦国劳师远征,后勤方面的压力要远远大于赵国。
就算秦国一开始能占一些便宜,只要不能迅速扩大优势,秦国消耗不起,最后必然还是要退兵的。
廉颇对局势看的清楚,采取的也是这种消耗的办法。
他命令大军建造堡垒、挖掘沟渠,试图将长平打造成一座庞大的战争要塞。
一年时间里,双方爆发了超过一百场大大小小的战斗。
当然,其中以数千到一两万人的小规模战斗为主,甚至还有不少次,只是几百人的试探性战斗。
赵国损失不小,丢掉了三十多处营地,上百处据点,伤亡超过八万人。
所幸,在这种漫长的消耗战中,再大的伤亡,只要后方国力跟得上,都能得到补充。
只要不是一次性的大量伤亡,基本上死伤多少就能补充多少,赵军依然维持在五十万这个数字上。
秦国的损失也不小。
廉颇毕竟是当世名将。
甚至是战国四大军神之一,能力绝对不可小觑。
虽然秦国的整体实力更强,但廉颇却是以一己之力,挽回了赵国的颜面。
秦国并非每一次进攻都能占到便宜。
反而,绝大多数的攻击都被廉颇完美地化解,只是偶尔才会因为战略需要而放弃一些营地或者据点。
而廉颇的反击,则更加凶狠。
没有白起这个同等级的对手,司马错和王龁虽强,却比廉颇差了一筹。
在赵国的反击之下,秦军的死伤比赵国还要惨重,伤亡高达十三万之多。
其中,甚至包含了一万多名【秦之锐士】。
某一场大战中,廉颇以五万多名杂牌军队为诱饵,将秦国的一支主力部队引入陷阱,随后以赵国的王牌骑兵设伏,一举歼灭五万秦军。
五万人的伤亡,不至于让秦国伤筋动骨。
但若是里边包含了一万【秦之锐士】,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这一仗,据说气得秦昭襄王砸碎了一件心爱的玉瓶。
暴怒之下,秦昭襄王派使者来找秦霄,请秦霄联合出兵。
咨询了手下谋士的意见之后,秦霄以“不干涉秦、赵之争”为理由拒绝。
嬴稷怒极,却拿秦霄没什么办法,只能严令司马错、王龁大举进兵,尽快拿下赵国。
事实上,打了一年,秦国的后勤压力已经很大了。
出兵数十万劳师远征,意味着单单只是运送补给,就需要出动上百万的劳力。
一百多万人的吃喝拉撒,光是粮食就是一笔海量的支出。
更不要说,少了这些壮丁劳作,粮食等物资的产出也大幅度的下降。
再拖下去,秦国真的拖不起太长时间了。
暴怒只是表象,真正让嬴稷担心的,是后勤的压力。
总之,不论如何,在嬴稷的压力下,司马错和王龁加快了进攻的节奏。
虽然廉颇很强,但毕竟只是一个人。
司马错和王龁直接分兵,司马错负责拖住廉颇,王龁则绕路进军,试图打赵国一个措手不及。
这个战术确实是好用。
短短一个月内,秦、赵之间就爆发了三场十万人以上规模的大战,双方互有胜负。
规模最大的一场,秦国出动了三十五万大军,赵国则出动了四十万大军应对。
但总体来说,还是秦国的伤亡更大一些,高达二十六万,其中包括三万【秦之锐士】。
反观赵国,只有二十一万的伤亡,其中最核心的骑兵部队伤亡只有两万多,还保留下来了十五万人。
在通过后方补充之后,秦国总兵力来到二十五万人,其中包括五万【秦之锐士】。
赵国则将兵力补充到了四十万,并且后方还在源源不断地征调壮丁、训练新军,似乎是打算将拖延战术进行到底。
从兵力上来看,依靠着廉颇的个人能力,挽回了整体国力上的劣势,甚至让赵国的兵力反超了秦国。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秦霄的使者,抵达了咸阳。
“苏秦,拜见秦王!”
苏秦向秦昭襄王嬴稷行礼,道出来意:“主公有意助秦攻赵,不知秦王是否愿意为此付出些许酬劳?”
“酬劳?!”
秦昭襄王见到苏秦,就感觉气不打一处来。
要不是秦霄挖走了白起,秦国至于有这么大的损失吗?!
五国伐齐、鄢郢之战、华阳之战,三战下来,嬴稷早就知道自己看走眼了。
这白起,绝对是不输于当初魏国吴起的顶尖名将。
当初仅仅只为了解武关之围,就放走白起,秦国的损失太大了!
甚至于在秦霄索要蒙骜、蒙武父子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