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温度”的既视感。
若是换成别人,秦霄肯定会觉得这厮有病,而且还病得不轻。
但放在一个自己非常喜欢的角色身上,秦霄就觉得,果然是传说中那个放荡不羁的郭嘉,就是与众不同!
所以说,人对某个人、某件事的看法,其实在第一次见面之前,就已经决定了。
“据说,先生不愿出仕,是在荀彧的再三邀请之下,才答应来关中一行?”
秦霄开门见山,问道:“不知先生对这关中如何看?”
郭嘉跪坐在秦霄对面,手中纸扇合起,在桌上轻轻一点,轻声道:“很有活力!不愧是关中天府之国!”
秦霄明面上是问关中,实则是试探郭嘉是否有留下来的意思。
而郭嘉却并未回答秦霄的问题,只说关中,不论其它,有点顾左右而言其他的意味。
秦霄微微皱眉,开口道:“我知道你很低调,不愿扬名。但你的能力,我是知道的。单以军师这个职位而言,在我看来,整个天下,这一个时代之中,没有人敢说一定比你郭奉孝更出色。”
“哦?”
郭嘉露出好奇之色,问道:“在下虽自负有些才华,却极少与人结交,不过只识得三五好友,敢问秦侯,从何处听闻在下名声?”
言下之意,你想说些好听的话,也不至于这么离谱的吹捧吧?
除了我那几个关系亲近的朋友,压根没人知道我郭奉孝有什么本事,你又是从哪听说的?
莫非,你对谁都是这么说的?
若是如此的话,那也太没诚意了点。
“我这双眼睛,看人很准的。”
秦霄指了指自己的眼睛,却不答郭嘉的问题,而是笑着问道:“知道我是怎么评价你的吗?”
郭嘉将扇子放在桌上,对秦霄拱了拱手,道:“愿闻其详!”
秦霄沉默几秒钟,开口道:“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运筹如范蠡,决策似陈平。”
这番话,并非是秦霄的“原创”,而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当中对郭嘉的评价。
当然,还隐去了最重要的最后一句,“可惜身先丧,中原栋梁倾。”
虽然说诸葛亮才是罗贯中的“亲儿子”,但从这一句话就可以看出,罗贯中对郭嘉的评价也是相当之高,认为郭嘉死后,中原之地“栋梁倾塌”。
郭嘉闻言,眼睛不由一亮。
虽然郭嘉为人很是低调,但那只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而不是真的不在乎名声。
秦霄这几句评价,虽然是很俗套的吹捧,但每一句都吹捧到了点上。
当然,这也是很正常的。
毕竟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亲自做出的评价,肯定是最符合“角色人设”的。
“久闻秦侯有识人之能,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郭嘉露出敬佩的神色,一改之前懒散的态度,整个人都认真了起来。
直到这个时候,郭嘉才稍微重视起这场“面试”来。
拱了拱手,郭嘉开口道:“既然是考试,还请秦侯出题!”
本来,面试的意义,不过是让秦霄能看到对方的面板,从而做出针对性的安排。
却没想到,因为自己的一番话,郭嘉反而还认真起来了。
迟疑了一下,秦霄没有岔开话题,沉吟片刻,开口道:“我有三事想问先生,奉孝可任选一题回答。”
正好,借着“考试”的机会,看看鬼才郭嘉到底有什么本事也好。
秦霄眼前,正有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稍微组织了一下语言,秦霄开口道:“想必以奉孝之才,不难看出,我挟天子以令诸侯,实际上行的依旧是改朝换代之事。”
顿了顿,秦霄继续道:“第一问,我坐拥关中之地,若效仿当年秦国东出,是否可以武力平天下?”
“第二问,如今天下诸侯众多,我难与整个天下为敌,应当先打谁?又拉拢谁?”
“第三问,它日汉帝禅位,天下心向汉室之人,比如……荀彧,我若想继续用他,该当如何?”
这三个问题,前两者,其实秦霄心里已经有答案,只是对郭嘉的“考验”。
而第三题,秦霄没有任何答案,只是希望郭嘉能帮自己出个主意。
不过,考虑到郭嘉和荀彧的私交,在没有完全获得郭嘉的忠诚之前,秦霄也不认为郭嘉会在这件事上帮自己什么。
之所以问出来,也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
“秦侯第一问,效仿秦国东出……”
郭嘉沉吟片刻,开口道:“如今天下大势与先秦之时有极大不同,但诸侯割据之势已成。若秦侯能练出一支百战精兵,征战四方或许不难。但想要在有生之年一统天下……”
说着,郭嘉微微摇头,道:“秦国一统天下,亦是用了七代人的时间。即便秦侯麾下人才济济,又可在先期借助汉室正统之名义,恐怕也难以在数十年内完成此大业。除非……”
秦霄好奇道:“除非什么?”
郭嘉看向秦霄,带着一丝试探,一字一顿地说道:“除非,秦侯会撒豆成兵,凭空变出数十万,乃至百万大军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