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倌儿起早去学堂的时候,家里不放心,便让三倌儿去送。
李宝月特意准备了两包桃花茶,叮嘱六倌儿,“给傅师傅和高夫子带去,做人不能忘本,人家传授咱学问,咱也得知道回报。”
六倌儿点着头,“谢谢七姑姑,我知道了。”
李宝月摆了摆手,“快去吧,路上小心。”
六倌儿身上挂着书袋,跟着三倌儿就往榆树学堂去了。
秋天忙着收地,老李家人早上随便吃了一口,天蒙蒙时就都拿上镰刀上地去了。
往年李大郎都是家里上地的顶梁柱,今年他却成了一个闲人,站在院子里的背影略显落寂。
早上的时光在忙东忙西,喂鸡喂猪时悄悄溜走了。
待到天色大亮,李郑氏便忙活开了,准备腌萝卜条,秋天过去就是冬天了。
冬天不像夏天,不仅山里有野菜,家里的园子也种了好多的新鲜菜,日子怎么着都好过,都能够吃饱肚子。
冬天寒冷,想要找点吃的可就不容易了,而且一到冬天,菜市场卖的东西就更贵了,基本上比夏天要贵好几倍。
老李家虽说日子比村子里大多数的人家好些,李郑氏依然不忘万事准备就绪,
要腌酸菜,要萝卜条,要腌咸鸭蛋,还要栽大葱。
大葱栽在有土的盆里,放在暖和的屋里面,就会始终生长,冬天就有源源不断的葱吃了。
李郑氏不让李宝月去地里干累活,李宝月就跟着李郑氏学习腌东西。
李郑氏边教边说,“哎呦老闺女这些可都是好东西,也就是咱们家今年生活过的好,娘才舍得买这么多的粗盐来腌制,要是往年,到了冬天光吃白菜就得了,哪里舍得用盐把白菜腌成酸菜啊。”
吴氏笑呵呵地道,“等到了冬天,炖上一锅猪肉酸菜,在把红干辣椒放到炉子上烤糊,捏碎了放进锅里,这要吃上一碗可老热乎了。”
李郑氏白了她一眼,“一说吃你可来劲了,我早就让你把摘下来的辣椒串成串挂到墙上,到现在你也没干,等到了冬天你啥也别吃。”
吴氏立马道,“娘,这一天活太多了,我不忙活忘了吗?这就干这就干。”
一连忙活了几天,总算把准备存储到冬天的口粮,都准备齐活了。
六倌儿也不再让人送,开始独自上下学堂,一开始家里人还不放心。
见六倌儿完全把自己照顾的很好,早上自己起来
洗漱穿戴好,背上书袋就去了学堂,到了晚上自己又背着书袋回来。
回来后也不玩耍,一刻钟也不浪费地在学习。
甚至到天黑了六倌儿都不舍得放下书籍。
看着这么努力的六倌儿,李郑氏特许家里除了李宝月可以晚上用蜡烛,又加上了一个六倌儿,就为了他能够有更多的时间读书。
六倌儿兴奋极了,更加努力地读书,时常半夜了六倌儿的屋子还亮着。
然而,在平凡又忙碌的日子里,有一个惊天大雷炸进了老李家篱笆院儿。
这日,李郑氏正在看猪圈里长成了六七十斤的两只野猪,已经算不上小猪了,算是中猪了。
吴氏得意道,“娘,咱家的猪等到了过年能长到一百一二十斤了吧。”
这两只野猪可都是她喂长大的,能不自豪嘛。
李郑氏望着长的这样好的猪,心下高兴,点着头道,“差不多能长到。”
李宝月去了库房的地窖里,查看高粱酒。
突听门外传来老黛的惊呼声音,“老李大嫂子,你闺女出大事儿了!”
李郑氏一时没反应过来,“你瞎说啥呢,我老闺女在家里好好的,怎么就出事儿了?”
老黛一拍大腿
,“我说的不是幺儿妹,是李银花!”
李宝月赶紧把酒放好,爬出了地窖,跑到院子里,“婶子,我五姐出了什么事儿?”
李郑氏也一脸急色地道,“是啊,啥事儿啊?银花她咋了?”
老黛娓娓道来,“我今儿早上去镇子上卖土豆看到一个花轿,就听周围的人说新娘子是要嫁给南山乡池家大少爷,我当时就蒙了,想着池家大少爷的媳妇不是你的闺女么,怎么可能还娶媳妇,是不是我听岔了,又特意打探了一番,结果是真的!”
李郑氏听得又是疑惑又是震惊,催促道,“怎么就是真的了?你说清楚!”
李宝月瞬间明白了过来,池祥瑞和顾采菊竟然成亲了?
她早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天发生的,只是没想到会这么快。
老黛继续把自己打听到的说与李郑氏听,“说是你闺女李银花被池家二少爷睡了,池大少爷失了面子就把人休了,并且直接把你闺女赶到了池二少爷身边,而池大少爷被人家顾家相中,就把家里的小姐嫁给了池大少爷。”
李郑氏听后一口气儿没上来,好悬没昏过去,还好李宝月赶紧给她顺气儿掐人中。
吴氏直
接被吓傻了,抱着小七倌儿一声不敢吱。
家里的爷们儿又都下地了,就连李大郎也忍不住跟去了,就算干不了啥活,李大郎也想在地里呆着。
家里出了这么大的事儿,除了一个婆婆一个小姑子,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