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摩尼说 “心外无物。”
佛家讲“信、愿、行”,原来一个孩子的执着可以这么深。
心外无物说什么? 孩子的心里有着埋藏很深的信念、错误的魔道的信念,折磨的缘起。
傻陈的妈妈爱“折磨”,不是贬低和误读,而是她妈妈本身根深蒂固的执着,她妈妈的自我折磨很深 …… 所以也感召来了坏运气的晚年,“福祸无门,唯人自招。”,自然是不会优待或者虐待惩罚她妈妈,一切却是从内心、自己,找原因。
这样的反思,是一种傻陈也不理解的开始,走到了这个境地,又更新了一层,是前不久一个道友对她说的,讲真空和偏空,她离开了那种偏空与镜花水月的梦,又看见现实,仿佛魂回了身体,停在了当下。
傻陈看见了世界中的柔软、温暖和慈悲,从干妈那读到的。似乎是两人的心理距离太近了,不用追求,自然感应。
真爱的公式,她终于读到了,也理解了她与爸爸间的矛盾,不是什么误解与沟通问题,原来是“爱” 这个字,她希望她爸爸爱她,这种期望得不到满足,走了太多弯路,那是后话。
真爱与善良是两码事,爸爸总是善良的,尽量满足她提的要求,就像是小女孩和大家长一样,孩子有需求如饥肠辘辘,大家长负责喂饱、满足。
傻陈在 N 多年前,许下了一个愿望,所以后来,也是走了太多的坑与痛苦。
那年是小学四年级吧,因为折磨嘛…… 一个爱自我折磨的妈,也看不懂孩子在煎熬、在自卑里左顾右盼。
读小学的傻陈在日记本上写,“我怎么像垃圾一样!在妈妈眼里,我真的这么不堪吗?”
她会故意躲在衣柜里,想知道妈妈心里有她否,是否会着急;也会故意穿上不喜欢的牛仔裤,裤子上有好几个骷髅破洞,想引起妈妈的注意;会吃掉爸爸带的芒果,尽管嘴巴过敏得要死,却装的很喜欢这一切 …… 翘首期盼的,是被看见、被在意、被站边吧。
可是总等、等不到那种近距离。
小时候的那种很深的渴望,被忽视了。仿佛只有在生病的时候,可以得到一些关心和安慰,会有几句温暖的话;再就是一家三口吃饭的时候,能整整齐齐的,有人陪她一起吃饭,不是一个人或者和不喜欢的人在一起吃饭……
其他的时候,很少有这样温暖的记忆,对于傻陈而言,或许真是这样的,生病被照顾和吃饭这两件事,变成了她的两情感缺口?
按照这个逻辑,只有这两件事能带来所谓的“情感、爱”,心理医生说是“重大关切”。
真爱是有慈悲为怀。
可人间的一家人,哪个不是冤亲债主的缘分,折磨会很多,慈悲和恻隐之心呢? 倒是真爱了,这是修的,不是每个“人”都带有的,因为人的上辈子,也可以是三恶道的转世投胎。
孩子是有魔念的种子,成熟的人却不会,
傻陈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许了一个愿望说,“希望未来强大到 …… 不需要别人的爱。”
这样的一种信念,生根发芽了,长大以后,一直到二十三岁。
……
二零二二年五月、六月时,心理医生大白话,“你这是童年创伤后形成的自我保护的壳,像是一堵墙,情感隔离是种病。”
傻陈一开始就怕被这样下定义,被她这么一说,倒是 …… 挺对的。
却站在魔道的角度,她被“情感冷漠”和“完美主义”的吸血鬼一族、上到甘露火王这个大魔神,在纠缠。
原来信念和感应,是这么的荒唐的简单,小学生许下的愿望成为了“核心信念”,寒冷的痛苦和情欲的异化陪伴了她这么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