块无灌既的试验地,他们在这里种植的沙蒿、沙打旺都顺利发芽存活。
这意味着基地的生态得到了有效恢复,在没有人工灌既的条件下,耐旱的植物仍然能够存活。
通过试验,试验区的经济性得到验证,与常规沙漠治理方法相比,该技术具有成本低廉、节水明显、环保安全、推广快的特点,离水源较近或有充足地下水的沙漠都可以实现“沙变土”。
而且,一次添加长久有效,这是因为黏合剂本身就有耐久性,且长出的植物根系腐烂了之后,又成为新的约束,形成生态的良性循环。
只是这么好的技术依然没有改变现有的沙漠格局,甚至大多数治理荒漠化的手段依然是传统手段。
为什么?
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的是这项技术可以改变沙土的物理黏合力,但是却无法改变沙土本身的肥力,也就是它短时间内变不成可以耕种的“土壤”。
它需要在前几次耕作的时候人工施加水肥,持续几次,加上植物生生灭灭几次,变成腐殖质跟沙土混合到一块了才可以。
第二个问题是缺水。
沙漠土壤化改造一定要用水,因为沙漠存不住水,使用粘合剂之后可以锁住水了,但水从哪来依然是个大问题。
不仅制作粘合剂需要水,后期的植物生长都需要水,还是大量的水。
毕竟他们不仅种植了耐旱植物,还种植了大量的经济作物。
全程从其他地方运输?
在城镇或河流湖泊旁边还好说,要是距离远了呢?
那成本就蹭蹭的往上涨。
所以试验地点是否有水,已经成为其扩大种植面积的重要制约条件。
相关的专家就表示:“沙漠土壤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需要充分的科学论证和满足必要的条件,如满足灌既要求的水等。”
“该项技术的重点在于遏制沙漠化的趋势,改善沙漠化的土壤,如果效果好,可以在经济条件、水资源状况、生态平衡等多方面考虑的基础上进行推广。”
还有就是整个过程都需要科研人员和高技术人人员的参与,并且要精耕细作,需要操作各种设备,一般人根本无法参与这样的工作,严重限制了它的规模化运作。
而从现在的情况就可以看出来,这项技术在经济上是显然是没通过,所以没有大规模应用。
当然,也有一种可能是技术上没通过,所以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麻烦。
如果技术够先进的话,肯定不用搞得那么复杂。
就像现在李未来展示的技术一样。
它最核心的东西有两个,一是“超级沙漠苔藓”,二是“超级营养液”。
苔藓是用科技手段变异的,让它的生命力更强,可以在最恶劣的环境里存活,并且根系发达,纤维众多,可以固定最上层的沙子,让什么风都吹不动。
营养液的成分比较特殊,里边含有水分和特殊营养,它可以让超级苔藓快速生长和死亡,生长的时候根系和纤维可以固沙,死亡之后腐烂了可以改变沙漠的组成成分。
别人都是往米的掺沙子,它却是往沙子里掺“米”,用植物残体堆积层和腐殖质层让沙漠往土壤的方向转变。
它唯一的问题就是营养液的制造太耗费能量,如果是以前,这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成本。
可是当第二座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点火之后,这就……完全不是问题了。
到时候苔藓的“种子”会完全混在营养液里,只要用撒农药的飞机或车辆,或者干脆就是装到救火飞机的水仓里,洒水车也行,只要把它们洒到沙漠里就行。
当然,其他需要它们的地方也可以。
营养液会在松散的沙漠表面形成一个临时的粘连膜,防止风把那个区域的沙子吹走,然后苔藓的“种子”就会吸收营养液里的水分和营养快速生长。
超级苔藓固沙的能力比营养液强多了,它们可以把一层厚厚的沙子完全固定住,当它们组成一片巨大的“菌毯”之后,不管风怎么吹,那一片的沙子都不会动。
虽然其他地方的沙子会吹过来,但……正好。
“菌毯”的生长周期大概是半个月,半个月之后就会死亡,而这期间的营养和水分都是由最初的营养液负责。
等“菌毯”死亡之后,它们会快速腐烂,固沙的效果会急剧下降,还会跟上边新吹过来的沙子混到一块。
不过不要紧,第二批次的“种子营养液”会迅速覆盖上去,然后在这个混合了沙子的腐殖质层上生长。
之所以第二次还要完全投放,而不是用营养液催生上一代留下的“种子”,那是因为上一代完全没有留下任何“种子”。
这么做是为了防止物种入侵。
毕竟这种植物的生命力相当强悍,要是它们可以不停的长下去,估计到时候不仅会把沙漠变成绿洲,甚至能把世界上的其他植物的养料全部抢光,然后把整个地球都变成绿色的。
包括海面上。
所以为了限制它们的生长,只让它们生长一次就可以了。
按照实用科技的实验数据来算,4~8个生长周期,也就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