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日:何名禅定。
答曰:禅为乱心不起无动无念为禅定。端心止念。无生无灭。无去无来。堪然不动。名之为禅定。
何名为禅观。
答曰:心神澄净名之为禅。照理分明名之为观。禅观自达无有错谬。故名禅观。心神澄净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湛然不动名之为禅。
问曰:何名禅定。
答曰:禅定者梵音。此名功德聚林。三界诸佛皆说禅坐。故名功德聚林。
又问:何名禅法。
答曰:禅法从通有次第。初学时从始终有七种观门。
第一住心门。第二空心门。第三无门。第四心解脱门。第五禅定门。第六真妙门。第七智慧门。
住心门者。谓心散动攀缘不住。专摄念住更无去动。故名住心门。
空心门者。谓看心转追觉心空寂。无去无来无有住处。无所依心。故云空心门。
心无相门。谓心澄净无有相貌。非青非黄非赤非白。非长非短非大非小。非方非圆湛然不动。故无相门。
心解脱门者。知心无系无缚。一切烦恼不来上心。故名心解脱门。
禅定者。西域梵音。唐言静虑。觉心寂静行时住时坐时卧时皆悉寂静无有散动。故名寂静。
真如门者。觉心无心等同虚空。遍周法界平等不二。无千无变。故名真如门。
智慧门者。识了一切名之为智。契达空源名之为慧。故名智慧门。亦名究竟道。亦名大乘无相禅观门。则是修禅学道故。
禅有七种观门。大声念佛得十种功德。
一者不闻恶声。二者念佛不散。三者排去睡眠。四者勇猛精进。五者诸天欢喜。六者魔军怖畏。七者声振十方。八者三途息苦。九者三昧现前。十者往生净土。
《息诤论》
夫法身至寂,近远等同;理性弘幽,玄深叵测。虚融妙体,凡俗难明;进证得知,文辞未辨。且三乘而演畅,权弘迷徒。趣理寻思,未即于中觅道。
小儿无识,可使杨叶为金。智者明然,明知不实。
于是息诸诤论,寂默义论不申。假使语尽其源,亦未能至矣。
故道真如难辩,不在强文之中;纵令义有多端,不表幽玄之意。但经文具载,得意忘言。
言若是真,宁容止息?只因众生不会,乖理求言,一向贪逐文辞而不趣向其意。
真如佛性,具在身中。不自内思,披文外觅。假使多读不会,只是鹦鹉学言,终无了悟之情,岂免[老*鸟]鸥所食。
如来设教,只为大慈。虽演三乘,义归于一。慈悲愍念,故述多方。引接迷徒,望同证理。
可叹今时学者,一向述言。虽复讲解千章,验行全无一备。口谈药方虽切,终不病除。对乏论浆,那能止渴?说食百味,不那饥苦仍存。岂容语义之中,能居圣体?
是以言中无道,道亦无言。言语之由,乃与为凡标述,权寻圣迹,非是口谈,证悟道源,都无演说。凡夫未会,虽复要藉言词,只为不悟,言中展转,迷轮相惑。必欲存心慕道,须学少用易明。不假多知,劳而无用。
若也广求成道,善星只可玄登,所以多求,返生堕落;但看周利,触事无堪,箕帚存心,由登罗汉。据斯道理,何假多求?事藉专精,心居在定。菩提之路,不近不遥。转即内求,不劳外觅。若人内觅,是则不遥;若也外求,将知不近。但使世人不信,愿检后辞。理不可违,那能谬说。
余今略承斯证,愿粗恩君。必不此言,方知大悟善事。非独闻为好,亦望普使闻知。愿此含生,俱成佛道。所说引证者,礼拜之中,劝人自归依佛,僧、法亦然。一体三宝在身,何劳远涉。
今因此证,将作佛道不遥;更欲远求,不及回心向己。
故言:“凭贤不能自圣,触食不济己饥。”凡则自凡,圣归他圣。学人虽藉明师相训,还须以己精专。若也骄慢不勤,师亦未能辄度。
盖闻道在不远,解不外凭。触食尚不济饥,凭贤那能圣己?但知如此,即须自制其身。师者只是良医,有疾药须自服。
夫大道幽寞,不可枷杖协成。乃从欢喜之生,不从忧戚之起。既知如此,何故不勤?
矿虽有金,非炉不出。是以君子得意,尽夜苦己自求;无识小儿,始乃凭他度己。若也背身求佛,徒费功程。
如舍日月而求明,背灯光而觅晓。只可明从日起,日是明根。只是日乃生明,未见别有明能生日。千章万句,并是心为。
心是万法之尊,岂可弃之外涉。诸法因身而立,将知身是法根。若也无身,法无存立。行者但知身为法主,法则是僧。僧法既是一身,佛亦将知不别。
佛法僧宝,本是一端。迷者不知,将为别体。为此劝人求己,不外缘尘。君子自励成人,小儿凭他败己。前贤后圣,并自求心。
况乃今人,而不向己。法若内无外有,学亦制不关人。纵使内外俱含,亦须回心返照。若能返照,必达其源,事成不久。
夫道体之本,以己为源;万行缘由,不离一心为主。
只为人多不信,一执坚牢,一向贪著,外求总总,不及向己。波波辛苦,转益迷昏。学问虽多,终无所